skip to Main Content

假如996能让人成长,富士康的员工全都会是百万富翁

朗读这篇文章

一、当谈及996时,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ziyouzhiye.png

很久很久以前,在森林深处,有一个村庄,里面居住着一个被诅咒的部落。

部落里的每一个人,他们从生下来开始就丧失了睡眠的能力。

因为不能入睡,每一个人的人生都被压缩了,所以他们只能争分夺秒地劳作,毕竟在封闭的小村庄里,除了劳作他们没有任何的消遣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被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直到某个过路人的闯入,才终于产生了些许的崩塌。

这个过路人是一个云游四海的高人,他给这个部落带来了很多的奇珍异宝,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种名为“睡眠”的药水,据说只要喝下它,就可以打破无法入睡的诅咒。

年长的老者对于这种药水嗤之以鼻,他们认为这是对部落传统的背叛;

年轻的孩童却百无禁忌,他们争先恐后地购买了药水,并过上了有美梦相伴的日子。

诅咒被打破后,年轻人背离了高强度的工作模式,开始享受睡眠的魔力;

而将这一切看在眼中的老者们却一个个拄着拐杖,焦灼地喊道:

如果没有我们当年不眠不休的劳作,部落早就已经衰亡了,无法入睡是年轻人的福气,你们理应向我们学习才是啊……

山谷中,老者们的训诫还在继续,年轻人也学会了反唇相讥,一场关于生活与工作的激烈辩论,在这个小小的部落正式上演了。

与此同时,在另外一个时空,也有一群人正在为了同样的一个话题吵得不可开交。

只不过,他们给自己的这次辩论赛找了一个很有逼格的由头——从996说起。

所谓996,它指的是职场上一种“心照不宣”的工作模式,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每周工作六天,没有任何的调休和补贴。

之所以说它“心照不宣”,是因为虽然这种做法完全背离了劳动法原则,但仍旧有很多企业一直都在法律的边缘上摩擦摩擦。

然而,尽管法律摆在头上,关于996的存在,大家都心知肚明,但一直也都没有闹起过什么太大的风波。

毕竟一件事情,即使你觉得它是错的,但当所有人都在这样做时,你也会怀疑到底是不是自己错了。

直到一个名为996 ICU的项目在网络上传开,程序员们愤怒地抵制互联网公司的996工作制度;

直到马老师实名分享了自己关于996的一些观点,引发了路人们的不满。

这场战争,才正式被打响了。

如同部落中的那场辩论赛一样,经历过996的老者们,他们试图用自己的奋斗史,告诉年轻人:

只有拼搏才能赢来幸福的生活,岁月从来都不会亏待每一个接纳996的人;

至于那些初出茅庐的小子们,他们认为996不过就是老者们的一种变相剥削罢了:

老者们已经干不动了,鼓吹996,不过就是因为他们需要通过年轻人日夜不歇的劳作,来帮助自己守好这一亩三分地罢了。

事实上,当我们在说996时,我们谈论的,再就已经不再仅仅是这一制度的合理性。

这是资本家和劳动者的一场交锋,这是两种不同思想的相互碰撞。

二、比996更重要的,是自我的成长

在这场思想的碰撞中,有一个观点逐渐占据了上风:

让年轻人感到愤怒的不是制度本身,而是凭什么自己只能拿着965的薪水,却必须得干着996的工作?

初入职场,很不幸的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就踏进了996的深渊。

入职还不到三个月,公司里就接连离职了好几位同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离职理由是——我不想操着卖白feng的心,却拿着卖白菜的钱。

彼时,我把这句话奉为至理名言,并一直都对外声称,如果老板的钱能够给到位,别说996,哪怕是007我也干啊。

不怕大家嘲笑,那时候的我就是这么肤浅的一个人,什么身体健康,什么休闲娱乐,什么成长规划,在金钱面前统统都得滚蛋。

然而,肤浅的并不只有我一个人。

浮躁?焦虑?急功近利?诸如此类的标签,几乎可以在每一代年轻人的身上看见。

资本家们大概早就已经认清楚了这一事实,所以才堂而皇之地创造了996的潜规则。

毕竟有需求才有市场,如果大家都团结一心,坚决不去996公司,这一制度估计早就已经被淘汰了。

譬如,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就曾经写道:

想过尽可能舒适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天性,如果一个人从事某项繁重工作和他不做所获得的报酬没有任何差别的话,那么他就会粗心马虎地应付差事,而政府也会默认这种行事原则。

换言之,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人们的的确确是为了钱而工作的。只要人们是为了钱而工作,工作的内容和时间的长短就显得无关紧要。

正是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资本家们认定,人们愿意工作的唯一原因,是工作所带来的报酬,并随之创造了相应的工作环境。

自此开始,在这个地球上,人们迈着沉重的步伐出门工作,对工作的意义、工作的成就和工作所带来的挑战不抱有任何的期待。

因为除了报酬之外,没有其他工作的理由。

所有人都陷入了诅咒,他们不得不通过不眠不休的劳作,来换取生存下去的权利。

不可否认,在那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勤能补拙”确实是一条金科玉律,几乎每一个从泥潭里爬出来的企业家,都经受过常人难以想象的高强度工作。

可现在,时代已经变了,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定义也不再唯一。

年轻人早就已经喝下了解除诅咒的药水,老者们的谆谆教诲一点都不悦耳,埋头苦干的996,更像是一个编织好的谎言。

“即使你不996,你也不知道干嘛。”

对不起,那仅仅只是你的认知。

如果不996,我还可以去健身房,去社交,去上烹饪课,这些统统都是我的选择;

可是因为996,在为生存奔忙的间隙里,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了。

在工作到第三个月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处于一种濒临崩溃的状态,我把清醒着的时间几乎全部贡献给了工作,以至于我个人的成长几乎完全停滞。

可能有朋友会说,工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工作时间越长,你成长得自然也会越快。

但我觉得,这里存在三个问题:

1

其一、重要的不是你的工作时间,而是你的思考时间。

如果“工作时间越长,我们成长得也会越快”这一句话是成立的,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富士康的工人,比我们每一个人都离成功更近?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你工作十年,是否能够抵得上别人二十年,依靠的并不是996,而是在这份工作中,你是否有时间去思考。

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每个人在读书的时候,班上一定都有学习成绩特别糟糕的同学。

但如果你有留心观察过,就会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并非是不努力,而是他们并不知道该如何去学习。

卷子做了一张又一张,他们仍旧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了哪里。

“优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要想成功,你就只能更加努力,别人朝九晚五一天工作8小时,你就坚决贯彻996。”

喝着毒鸡汤的同时,我们拉长了自己的工作时间,只是等到验收工作成果的时候,才发现其实一点用处也没有。

因为如果你每天接了一堆的任务在做,但是不思考,不观察,也不收集情报,撸起袖子开始做。

做不完,就留下加班, 每次加班都很晚,日复一日重复着简单的工作,能力根本不会提高。

这种用“战术的勤奋来掩盖战略的懒惰”,只能算自我安慰,感动自己。

因此,我们不需要996,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学会总结和思考,才是职场制胜的最佳法宝。

2

其二、加班不等于成长,不加班也不意味着荒废生命。

本部分内容设定了隐藏,需要回复后才能看到

一位高僧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被问到:

您在工作场合是吃素的,一个人在房间的时候,会不会偷偷吃肉呢?

高僧微微一笑,反问道:

开车要系安全带,请问您是为自己系,还是为警察系?如果是为自己系,有没有警察都要系。

因此,如果我们只是迫于生活的压力,迫于老板的权威,迫于上司的威严去工作,我们就只是在机械性地完成任务。

而只有我们追寻内心的理想,享受工作的过程,遵循自己的渴望时,我们才能够让自己实现输出的最大化。

(作为管理者,只知道用薪酬或者奖惩制度去激励员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要激发员工的内在积极性,才能降低管理的成本。

至于具体应该怎么做?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获取答案。)

图片:WechatIMG69.png

996并不能帮助我们提升工作技能,我们对于工作的态度,才是决定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

由上可知,对于年轻人来说,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被动的996,我们需要的是,对于生活方式的主动选择权。

最后,我也有几句话想对各位企业主们说,面对经济下行的形势,大家普遍都很焦虑,但996就真的能够解决问题吗?

基于【踮脚效应】的存在,一旦有一个人站起来了,其余的观众为了获得更好的视野,也势必会选择站起来。

同样道理,当大家开始提倡996时,最后的结果就会是,996成为一种普遍的制度,公司也未必能够获取更多的盈利。

呼吁996很简单,难的是思考如何通过激励制度或者管理体系,来提高企业的收益。

因此,不管是对于企业主还是员工来说,重要的从来都不是996,而是我们要如何找到从内部进行自我提升的方法。

快速、高效、权威,一站式咨询,专业认证服务机构,欢迎联系我们。

This Post Has 0 Comment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